他成为不了举人,进士,他把前半生的奋斗目标转移到学生身上,一日教不出举人,一日教不出进士,一日不退休,直到他教不动为止。
不,就算他教不动,也让他的学生接替他的教书生涯,替他完成夙愿,好让“家祭无忘告乃翁”。
洪秀才每天兢兢业业地教书,还时不时鼓励自己不要泄气。
教啊教啊,后来遇到孙山。
粗看一眼,孙山这小子,长得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,矮矮瘦瘦,脸上无三两肉,眼睛还眼白多过眼黑,奇形怪状,没一点贵气。
不过秉着“有教无类”的原则,洪秀才又不是“外貌协会”成员,只要是好学生,不管丑还是靓,都是他的好学生。
先了解一番孙山的背景和家底情况,发现虽然是农家子,但算得上富农,而且家中只有一个儿子,这种情况能全心全意供学。
再考核孙山一番,并没有什么惊艳,只能说一句学业基础知识扎实。
从问话中,可以看得出此子有孝心,赤子之心,洪秀才很欣赏。
于是孙山就这样成为他的学生了。
随着一天一天的相处,洪秀才眼睛一亮,初看孙山很一般,但慢慢的变得不一般。
字和文章四平八稳,可对比其他学生,真的好扎实,一问就能回答出来。
最重要是孙山勤奋刻苦 ,人如其名,像座山那样稳稳当当,不悲不喜,不骄不躁,不怨不恨,不争不抢,按部就班地学习。
虽然比同年人少了鲜活,但科举就需要孙山这种人,持之以恒,日复一日地学习。
洪秀才至今仍觉得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让孙山提前进考场。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