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安史之乱:我为大唐改命 第667章 叛军对长安城内人们的攻心之计

值房内光线更加昏暗,只有王维案前的一盏灯亮着,将他和丁娘、王准、杨暄和李屿五人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,显得巨大而诡秘。

烛火摇曳,映照着他们凝重而疲惫的面容。

空气中只剩下压抑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。

他们围拢在沙盘和地图前,声音压得极低,如同耳语,每一个决策都关乎长安城的生死存亡。

他们讨论的是最核心、最隐秘、也最危险的行动:如何甄别、监控、甚至清除城内可能存在的叛军内应,特别是那些根深蒂固、能量巨大的世家门阀(七宗五姓等)。

裴徽树敌众多,这些敌人很可能在叛军兵临城下时选择背叛。

不良府及其掌控的长安地下世界三大帮派煊赫门、天羽帮、朝天阁此刻成为王维手中一把看不见的利刃。

在明面上的金吾卫、武侯维持秩序的同时,这些地头蛇凭借其无孔不入的网络,能更快地发现可疑人员、刺探隐秘消息、监控重点目标(如某些世家府邸的异常动向)、甚至执行一些官府不便直接出手的“特殊任务”(如秘密抓捕、审讯、甚至“消失”)。

他们的全力运转,是王维在明面铁腕之外,构筑的一张针对“内鬼”的无形暗网。

这既是长安防御体系中最脆弱也最致命的一环,必须严防死守。

随着一道道加盖了尚书省大印、以左相陈希烈名义(王维实际代行)发出的紧急敕令如同雪片般飞出值房,整个庞大的大唐帝国中央官僚机器,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,被强行按下了最高效却也最悲壮的运转按钮。

尚书省各司曹的值房内,灯火通明,通宵达旦。

官吏们奔跑穿梭,脚步声、呼喊声、急促的誊抄声交织在一起,形成一种病态而高速的节奏。

人人面色凝重,眼窝深陷,恐惧、责任、以及对未知命运的茫然交织在脸上。

空气中弥漫着墨汁、汗水和浓茶的味道。

不时有信使带着一身尘土冲入,带来城头最新的伤亡数字或叛军动向,引发一阵短暂的骚动和更紧张的忙碌。

驱动这台机器的,是王维那冷酷无情的命令所带来的高压(想想那几个被拖出去的同僚的下场),是长安城破后玉石俱焚的恐惧,或许也残存着一些士大夫忠君报国的本能。

尽管效率远非平日可比,命令在传递过程中难免有折扣、拖延甚至阳奉阴违(尤其触动权贵利益的征丁令),但在王维以杀立威的高压态势和不良人暗中的监督下,这台机器终究是沉重而勉强地运转了起来。

户部仓场的小吏在尘土飞扬的仓廪间拼命点验。

兵部的官员拿着名单,硬着头皮敲开一座座深宅大院的门;

刑部和大理寺的差役骑着快马,将宵禁提前的告示贴满大街小巷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