岳亮在电话那头“嗯”了一声,没再追问。
他知道黄行意做事向来有她的打算,从不打无准备的仗。
他顺手在本子上画了个圈,把这事记下来,还在旁边标注:“空置房,用途未定,后续关注。”
黄行意握着话筒,轻轻呼出一口气,像是卸下了些许负担。
窗外夕阳西下,余晖透过百叶窗斜斜地洒在桌角,映出她半边脸的轮廓。
她低头看了眼桌上那张图纸,指尖轻轻拂过那个被圈出来的空房间,眼神深邃,仿佛已经看到了几年后的模样。
她记得,到了2000年以后,那阵子特别兴定制衣服。
那时候,大街小巷的服装店门口常常挂着“私人定制”“量身裁衣”的招牌,红底白字,格外显眼。
顾客走进店里,不再是直接挑选成衣,而是站在一排排陈列架前,翻看各种布料的样本,摸一摸手感,对着灯光看看颜色和质地。
每一块布料都标着价格,旁边还配着几件样衣,供客人参考款式。
这种定制方式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时尚,既体面又个性,尤其受年轻女性和注重穿着的中产人群欢迎。
所谓的定制,就是店里摆好面料和样衣,客人看中了哪款,直接量体裁衣,当场定做。
店员会拿着软尺,绕着客人的身体一圈圈测量,从肩宽、胸围、腰围到袖长、衣长,每一项数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。
有的客人还会提出特殊要求,比如领口要高一点,下摆要收腰,或者加个口袋、换种纽扣。
这些细节都会被写进订单里,交给裁缝师傅一针一线地缝制出来。
她妈妈那时候就做过——拍照片穿的旗袍,上班穿的西服,全都是专门做的。
妈妈每次去做衣服都特别认真,提前几天就挑好布料,还专门去理发店做了新发型,就为了搭配新衣拍出好看的照片。
那间多出来的屋子,她早打算好了,将来就改造成私人订制区,专门接单做个性化衣服。
那是一间朝南的小房间,阳光充足,窗户大,采光好,正好适合做缝纫工作。
她已经想好了布局:靠墙摆一排布料展示架,中间放一张宽大的裁剪台,再配上一盏可调节亮度的台灯。
角落里放一台老式缝纫机,旁边是熨斗和烫衣板。
墙上挂几面穿衣镜,方便客人试穿和调整。
她甚至还画了一张简单的设计图,写上了每样东西的尺寸和摆放位置,只等装修一完成,就能立刻投入运营。
电话那头,岳亮盯着眼前写满笔记的纸,长长叹了口气:“这么一搞,整个厂子等于换了个底子啊。
纸上的字迹密密麻麻,有数据、有流程图、还有他随手记下的疑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