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儿臣有计!”
此话一出,百官纷纷将目光投向声音传来之处,发现竟是太子。众人无不惊愕:这不是一向沉默的太子吗?他怎么会主动开口?
即使以 ** 丹的智慧,听到是太子赵偃出列,也忍不住微微一愣,随即面露好奇之色。
“哦?太子有何妙策?” ** 丹问道。
“儿臣有一‘互市’之计!”太子赵偃高声说道。
“臣认为,赵国目前有两个隐患,对秦开战为首要,防备匈奴亦不可忽视。儿臣以为,此二者可同时解决。”赵偃说道。
他并未故弄玄虚,直接阐述:“李牧将军镇守雁门多年,闭关固守,匈奴误以为其胆怯,却不知李将军正在蓄势待发。如今正是打击匈奴的良机,此举利大于弊。”
** 丹原以为赵偃的提议会显得稚嫩,却听出了几分深意,示意他继续。
“首先,若此战告捷,驻守雁门的军队便可全力投入其他战场,我们可以调遣边军支援上党防线,与秦国对抗时便能掌握更多主动权,取胜概率也会更高!”
“次要的好处在于我提到的‘互市’。互,代表互惠互利;市,则指市场交易。我认为可以在关外设立市场,与外族进行交易,购买他们手中的牛羊马匹。”
“特别是马匹,外族擅长养马,获得他们的马匹后,我们可以继续组建骑兵,让军队更加强大!”
太子偃滔滔不绝地陈述。
丹越听后目光愈发明亮,待太子偃说完,他转向百官问道:
“诸位爱卿如何看待太子的策略?”
“很好!”
“这确实是一条良策!”
众臣一致表示赞同,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。
以往称颂太子多为阿谀奉承,毕竟太子在朝堂上极少给予他们这样的机会。
但今日众人真心佩服。
此计甚妙!
丹连连点头。
随即有人站出来说:“此计虽佳,然而赵国货币在外族眼中未必稀罕,他们会更倾向于用物资交换,如粮食、铁器等,这岂不是助长了外族势力?不仅会顾此失彼,还会遭世人指责。”
此人是平阳君赵豹,赵惠文王与平原君赵胜的弟弟,也是丹的叔叔。长平之战前,他清醒果断,坚决反对从韩国手中接收上党郡,足见其才智过人。
“王叔公此言差矣!”太子偃镇定自若,因郭开或吴巨早已料到会有此疑问,事先为他准备好了应对之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