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:迷雾中的契机
伦敦希思罗机场的雨雾裹着深秋的凉意,林薇拖着行李箱走出到达口时,手机震动了一下。是助理发来的消息:“林总,汉森集团的车已在3号门等候,会议资料已同步至云端。”
她揉了揉因长途飞行而发胀的太阳穴,抬眼望去,接机人群里举着“汉森集团”牌子的司机正朝她点头。这辆黑色轿车将载她前往伯明翰——三天后,一场决定“星澜科技”欧洲市场拓展成败的峰会即将在这里召开。而她手中的王牌,是一套试图将东方供应链逻辑与西方用户体验深度结合的方案。
“林小姐,您是第一次来伯明翰吗?”司机用带着英式口音的英语问道。
“第三次,但每次来都像新的城市。”林薇笑了笑,目光掠过车窗外湿漉漉的街道。维多利亚时期的红砖建筑与玻璃幕墙的写字楼交错林立,街角咖啡馆飘出的肉桂香气混着雨水,像极了她此刻的心境——传统与现代、保守与激进,正微妙地碰撞着。
星澜科技主营智能家居系统,三年前打入欧洲市场时,曾因产品逻辑过于“中国化”而碰壁。欧洲用户吐槽APP界面太复杂,德国经销商抱怨售后响应速度“不符合工业标准”,法国设计师则嫌弃产品外观“缺乏人文美学”。这一次,林薇带来的不仅是改良后的技术,更是一套“文化转译”的策略:她挖来了曾在LV负责全球供应链整合的法籍华人马克,又联合了柏林一家专注跨文化研究的咨询公司。
“融合不是妥协,是找到文化基因里的共通点。”马克在视频会议里曾这样对她说,“比如,德国人追求精准,中国人讲究‘因地制宜’,我们能不能把‘模块化定制’做成两者的交集?”
第二章:餐桌上的博弈
汉森集团的总部藏在伯明翰老城区一栋改建的运河仓库里。高挑的天花板下,金属管道与复古吊灯相映成趣,会议室长桌旁坐着的,是来自英、德、法三国的核心经销商代表。
“林小姐,我们欣赏星澜的技术,但去年的退货率依然让我们对市场接受度存疑。”德国经销商代表赫尔穆特推了推眼镜,语气像他的西装一样严谨,“比如这款智能门锁,指纹识别模块在零下10度的测试中失灵了三次。”
林薇打开投影仪,屏幕上跳出一张对比图:左侧是星澜旧款门锁的参数表,右侧则是新方案的“气候适应性模块”设计图。“赫尔穆特先生,这正是我们今天想谈的核心——‘文化适配性技术包’。”她指向图中一个橙色模块,“我们在柏林实验室模拟了北欧、中欧、南欧的气候数据,为不同地区定制了硬件散热/保温方案,就像你们为不同车型设计发动机一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