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章 把旗帜插上凯默尔山顶峰(求首订)
新书推荐:采红、抢救大明朝、极品家丁、重生后渣夫变了、大宋的智慧、重生南非当警察、抚宋、表妹难为、混在大唐的工科宅男、红楼春趣
“轰轰轰!”
凯默尔山山顶北侧的反斜面上,一群群布军重炮持续地轰鸣着,似乎在发泄黑格军长内心最深的恐惧。
从12门BL-MK1型的9.2吋重型榴弹炮,
到72门60磅炮(约对应5吋口径),
再到近200门18磅炮(约84毫米口径)。
布军在凯默尔山这处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核心战场上,已经部署了整个远征军过半的重炮。
正是这庞大的炮群,把敌人挡在山下十几天,迟迟不能突破。
凯默尔山南坡上,近十公里宽的战场正面,到处都是开山裂石的巨响,大块大块的山石被整个炸崩,腾空飞迸后坠落、滚落,隆隆的回响在山谷中不绝于耳。
“一定能挡住的,虽然看不见敌人,但只要对所有疑似丢失了的阵地都覆盖炮击,无差别炮击,敌人的突击队再强也渗透不上来!”
布国远征军第1军的司令部里,黑格中将面沉如水,心中不断这般自我暗示。
面对属下“担心误伤自己人”的劝阻,他一律不听,只想着不惜一切代价挡住敌人!
这场大雪对视野的限制太明显了,布军明明掌握了制高点的地利,却无法俯瞰全局掌握前线细节,只能用这种粗暴的办法来解决了。
……
布军无能狂怒疯狂炮轰的同时,伦德施泰特少校的突击营里,那些刚刚渗透上去观察组,正躲在新夺取的坑道里,用组装好的炮兵声测仪,微调方向,监听敌军的开炮位置。
战场上其实到处都有巨响,炮弹落点的装药爆炸声,是远远高于炮弹发射时的发射药爆破声的。
所以不用专业仪器的话,其实很容易混淆,听不了多久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。
但有了专业的炮兵声测仪后,一切就不一样了。
炮兵声测仪那两个长相跟卫星锅似的收音器,可以重点收集和放大所朝方向上的声音,而抑制甚至忽略其他方向上的声音。
所以只要把那两口“卫星锅”大致朝着山头那半边,就可以近似屏蔽掉身后方向传来的炮弹落地爆炸声、只专注于收集开炮时的声音。
当然,这种监听,仍然不可能跟雷达似地精确定位方向。只能知道前方大致六十度范围的扇面内,有敌人的大炮在开火。
所以只凭那么粗劣的监听,是没法直接反制敌炮兵的。
要想精确定位,还得靠计时,外加多点测距定位法,综合起来才能起到神妙的作用。
“A组观测点,350至50方位角内,监听到每隔两分钟一轮的四发极重声纹!疑似9.2寸超重型榴弹炮阵地!监听到声纹时间,为17时55分32.8秒、37.4秒、42.2秒、46.7秒……”
躲在第一个坑道内的监听组,还带了一台便捷式无线电台,电台本身躲在坑道里,但把收发天线伸出坑道洞口,以确保信号。在监听手报点报时后,发报手立刻把相关数据都发给了后方。
与此同时,B组观察点、C组观察点也在做着差不多的事情。
所有监听手戴的手表,都是最精良的瑞士军用级精工表,能够精确到0.1秒掐点,还能够估读一位。他们在聆听开炮声的时候,还要专注盯着手表,把听到声音瞬间的时间记下来。
而且在出发之前,每个组的监听手还对过表,确保所有人的手表走时是一模一样的,0.1秒都不能误差。
因为冬天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,基本上3秒钟就能走1公里。误差0.1秒,最后对敌人的定位测距就有可能误差30多米。
“B组观测点,监听到9.2吋炮群开火时间,为17时55分36.6秒、41.2秒……”
“C组观测点……”
三组数据,都被精确汇报到了后方的210毫米重型榴弹炮营阵地上,汇总到了营长威廉.凯特尔少校那里。
少校收到后,立刻果断下令:“计算兵!立刻根据3组观测点相对坐标差、听到开炮声的时间差,解算双曲线!”
学过初中数学的都知道:
“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动点组成的轨迹,叫椭圆。”
“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动点组成的轨迹,叫双曲线。”
A观测组、B观测组所在的位置,他们自行报点的坐标,在这道题当中,就是“双曲线的焦点”。
而布军重炮开炮的声音传到这两个点的时间差,乘以音速,就是这根双曲线的“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”。
(注:一般简易的监听开炮声定位敌炮兵阵地距离,是通过目测开炮闪光和听到开炮声之间的时间差,来测距的,利用的就是光速和音速传播的时间差来测距,类似于通过“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的时间差来确定雷电距离”。
但今天这个情节里,因为大雪的阻挡,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炮口闪光,所以必须用更高级的多焦点双曲线解算法来解题。而且德军也必须等大雪天遮蔽炮口闪光,否则敌军居高临下视野好,你能看到对方炮口闪光敌人也看得到。必须是双方都彻底废掉视力纯靠听力的作战环境,主角一方才能赢得优势。怕这题的数学功底太硬核大家误解抬杠,所以特别解析一下。)
计算兵很快根据三组观测哨回报的参数,在坐标图上画出了两两一组的双曲线:
“同一炮组开炮声抵达A点的时间,比抵达B点晚了3.8秒,且四门炮都是晚了3.8秒,验证三轮都如此,基本可以判定,一号双曲线两个焦点的距离差为1270米左右……依此作出双曲线如下……”
这个过程当然不可能很快,而且也不是听一轮就能决定的,还要验算。
但好在大雪很大,而且天也快黑了,敌人一直在开火,有的是时间慢慢算。
几轮之后,计算兵终于分别以AB为焦点、AC为焦点画出了两组双曲线——而这两组双曲线的交点,理论上就是那4门BL-MK1型9.2吋超重型榴弹炮的阵地所在了!
计算兵把最后的焦点坐标上报给威廉.凯特尔营长亲自过目。
营长确认无误后,立刻让己方的210毫米重型榴弹炮按目标坐标调整射击诸元,
几分钟后,德军的炮群在保持了那么久的沉默后,终于发言了!
会叫的狗,不会咬人。
在大雪和黑暗中、那些因为恐惧而无能狂怒乱开炮的垃圾,那些数学差到沟里去的布国动物,往往构不成什么威胁。
真正致命的,反而是那些隐忍许久、引而不发的有耐心者。
不过,没有人能违背自然规律,这种数学定位法指引开炮,最大的问题还是没法根据前一轮的误差校射。如果没打准,到底是朝哪个方向偏了,也不可能知道。
凯特尔少校的210毫米榴弹炮,已经竭尽所能、尽量精准地反击敌军炮兵阵地了。
他只能从“开炮后,敌人有没有停火、敌人后续的开炮声有没有变稀疏”,来间接判断敌人的重炮有没有被摧毁。
如果摧毁了,那就转向下一组目标,再挑选一些显眼的声纹,进行跟踪、测时、报点……再把上述所有流程都走一遍。
……
“轰!”地一声巨响,一枚120多公斤重的炮弹,便在凯默尔山北侧反斜面的布军BL-MK1型9.2吋榴弹炮阵地上炸开。
爆炸的炮弹虽然没有己方的234毫米那么粗,但也有210毫米了,威力同样非常惊人。装药也有好几十公斤TNT了,绝对不容小觑。
落在环境开阔的炮兵阵地上,足以让方圆30米内的士兵全部炸死。
落点20米之内的钢铁大炮,也扛不住飞射的巨大弹片,会瞬间扭曲变形。
其中一门自重达27吨的9.2吋炮,刚好就在落点附近不远,直接就被炸成了零件状态。
更要命的是,那门9.2吋炮旁边的那一发待装填炮弹,以及已经塞进炮管的炮弹,也都被波及、随后发生了殉爆。
3枚重炮弹先后爆炸,整个9.2吋营的阵地上,直接一片惨不忍睹的狼藉,连哀嚎都没有。因为所有被波及的炮兵,也全都被炸死了,走得非常痛快。
隔壁阵地上的布军,足足懵逼了好久,甚至都没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,还以为是事故导致的弹药殉爆。
毕竟这种大雪天,天都快黑了,己方还是躲在山顶的背坡反斜面、居高临下开火。都打了这么多天了也没出事,怎么可能突然就有事了呢?
“应该是事故吧?”负责具体核查工作的军直属重炮旅旅长,也没敢直接向黑格军长汇报敌袭,就决定先按照事故自查一下。
这么严重的事故,胡乱瞎报原因可是会影响仕途的,先确认一下比较好。
结果拖延了几分钟后,又一轮炮弹,以效率射的高频率,直接照着原地又砸了过来。